莊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心海去省城給父母買了些藥,他妹妹明天來,回時要捎上。可學校裡出了些事,晚上他還要同領導去趟醫院,就打電話讓春華來取。方春華就來了,沒想碰上連舟。 那次,連舟叫到他的學校去,她是很想去的,走前已同麗麗說好了坐她的車。可不料,前一天下午校長說明天鄰省的一個兄弟學校要來學校參觀學習,一項內容就是聽英語組所主導的高效課堂的課,還要讓春華做理論上的輔導,春華就不好給學校再講明天請假的事。 後來知道所謂外省的兄弟學校,不過是校長出外學習時認識的朋友。朋友是外省一所名校的校長,兩校也就這樣建起所謂的聯誼。現在這校長帶了一幫老師,就說是參觀學習來了。 校長是男的,帶著教師多為女的,也不見得都教英語,但卻都要聽英語組的課。 英語組的高效課堂改革,算是在全校最早實驗的科目,在全市也較早的,基本上市上一提出來,春華就帶領老師開始研究實踐了。 當然校長也支援,隨著課堂模式的推進,倒越來越有名氣,以至於引的別的科目的老師來請教,別的學校老師來學習。春華已在區上和市上為老師做過幾場有關高效課堂的報告了。用校長的話講,她已成了全市課改的標兵,真正起到了示範引領的作用。 那日方春華也為這兄弟學校做了示範課,開了小型的座談會,春華也做了高效課堂的講解。 但整個過程她感到並不好,這校長總有種色迷迷的眼神,這眼神在中午吃飯時表現得很淋漓,他敬酒勸酒的語氣和眼神,讓人總有種不舒服。 可細看時,他不止對自己,對他帶的老師更是。 方春華心裡就覺得怎麼會有這樣的校長?所以她表現的一直很拘謹,即使校長催了幾回,讓一小的女老師們表現得熱情些,可這熱情還是沒有表現出來。 也是在那日,方春華對校長生了厭惡之感,對校長有這感覺後,對高效課堂她也有了看法。 這高效課堂是從有效課堂發展來的,顧名思義是要比有效課堂更有效率的課堂教學了,也就是說要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 這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表現有二,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單位時間及一堂課內學生的受益要大,二是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說,學生的一堂課,所獲是多方面的,不只是知識,還包括興趣培養,習慣養成,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及品質等多方面都有收穫。如此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目標,以及實現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收益的課堂教學。 其基本特徵是“自主建構,互動激發,高效生成,愉悅共享”。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衡量高效課堂,一個是不是教少學多?是不是師生愉悅交往?是不是多維度的有收穫?剛開始接觸這些時,方春華倒也覺得這提法好,有可操作性,可搞的時間長了,圍繞著學生的評價,導學案,教師講課時間,這些東西不斷爭論時,方春華慢慢覺得,這高效課堂改革如同以前的什麼快樂教學,目標教學改革一樣,最終都會不了了之。 而之所以方春華會認為這樣的改革會不了了之,是這些理論都是看上去正確的理論,都是有關教學的“術”方面的變化,在實際實施中有太多行不通的一面。 教師如同學生一樣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情緒變化,喜怒哀樂,教師不是教學機器,學生更不是學習機器。教師之所以不能被任何智慧裝置代替,就是教師的育人功能,就是在這種情緒變化中與學生相互產生情緒影響,進而形成情感影響的。 這種情緒間的相互影響有太多複雜的影響機制,遠不是教學設計所能包括的。同樣站在育人的角度,一堂課的效率和效益到底怎麼衡量?如果能有衡量的尺度,那麼這樣的尺度只能是片面的,所以提有效課堂或是現在的高效課堂都只是理論的堆積,甚至是一種不顧教育實際的瞎折騰。 但就在方春華意識到這種瞎折騰,對高效課堂失了熱情時,全市這種課改之風卻越刮越厲害,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