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官修改“選舉法”。蔣介石依計而行,分別下令頒佈了“國民代表缺額補充辦法”,要求原“國大代表”及候補“代表”限期向“內政部”報到,逾期不報而行蹤不明在3年以上者,將被取消“代表”資格。經此措施,大陸時期選舉出的3045名“國大代表”有1643名報到,超過了半數。
臺灣島上的一出出鬧劇(3)
但這1643名“代表”並不都不居住在臺灣,有相當一部分人居住在香港和海外,很難保證他們都能出席會議並在選舉“總統”時投蔣介石的票。在蔣介石的授意和操縱下,“終身立法委員”們修改了“國大代表大會組織法”,將第8條中的“開議人數須半數”改為“三分之一”。這樣一改,就可以保證蔣介石連選連任了。
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幕後操縱和準備,蔣介石認為萬事俱備,遂下令於1954年2月19日在臺北舉行“國民代表大會”一屆二次會議,選舉“總統”和“副總統”。
關於正副“總統”的人選,蔣介石早已內定好了。在此之前,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於2月15日召開會議,決定蔣介石與陳誠為國民黨正、副“總統”候選人。為了以示*,蔣介石還效仿西方政黨的提名方式,示意國社黨也提出正副“總統”候選人來與他“競選”。國社黨明知提也沒用,但不敢拂逆蔣介石的旨意,只好推出老同盟會會員、前司法部長徐傅霖為“總統”候選人,“監察委員”石志泉為“副總統”候選人,去為蔣介石的“*選舉”做點綴和陪襯。後來,又有無黨派人士莫德忠參加“總統”競選、王雲五參加“副總統”競選。但這兩個人只是中途湊湊熱鬧,還未等正式選舉就宣佈退出了。
1954年3月17日,“國民大會”舉行“總統”選舉,投票結果,蔣介石得1387票,徐傅霖得172票,都沒有得到出席會議“代表”的半數以上的選票。按照修改後的“選舉罷免法”第四條規定,需進行第二輪投票。第二次投票的結果乃在人們意料之中,3月22日,蔣介石以1507票當選為“總統”。隨後舉行的“副總統”選舉又重複了“總統”選舉的這一幕,陳誠也順利當選。預定在5月20日舉行正副“總統”就職宣誓儀式。
再次當選上“總統”後,蔣介石長長舒了口氣,但他的心情並不輕鬆。
早在1953年11月,美國副總統尼克松訪問臺灣時,國民黨集團就向他提出了與美國締結防禦條約的建議。1954年5月,美國國防部長查爾斯·威爾遜訪臺,蔣介石又提出此事。然而,“熱臉貼上了冷屁股”,兩次都沒有獲得美國政府的響應。
最近,又從大陳列島接二連三地傳來了危急的警報。自從朝鮮戰爭爆發後,蔣介石憑第六感覺,意識到這意外的驚喜正預兆著新的一年裡將有好運降臨,它是上帝的賜予。否極泰來,為時已近。但美國卻一直不斷地向蔣介石施加壓力,要他放棄距大陸較近的大陳、金門等島嶼,以便集中兵力保衛臺灣。
蔣介石拒絕了美國人的建議,執意不肯從這幾個沿海島嶼上撤兵。尤其是大陳島,位於臺灣正北,位踞臺灣海峽北部的咽喉地帶,放棄了大陳島,臺灣島的安全堪虞。
正當他為這個問題焦急難安時,《紐約先驅論壇報》的記者來訪,蔣介石靈機一動,便向這位記者強調提出:“……應該把美國和南朝鮮的共同防禦條約擴大到臺灣……”
他想利用美國記者的筆來向美國新總統艾森豪威爾“投石問路”。
然而,蔣介石同記者的談話見報後,並不見美國政府方面的一絲動靜。他於是進一步指示外交部長葉公超召見美駐臺大使蘭欽,將一份擬出的“雙邊條約草案”交給蘭欽,請他將這份條約草案轉送美國國務院。蘭欽立馬對葉公超說:此事要想盡快取得效果,最好由臺灣駐美大使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