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雲小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村子裡的打水房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前寫雞鴨鵝等牲畜,邊寫邊回憶,想著村裡還有多少地方能給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水房也得提兩嘴,因為關係到農戶的生活和生產。
打水房建造的背景不清楚,只知道農田灌溉自古就有,歷史書上都有記載,都江堰就是幾千年灌溉農田的水利工程,還有水車,小時候後都玩過水車,人力踩水車抽水,在二組外公家看過人工踩水車抽水,不過那時候已經有了機器抽水泵炮臺,水車還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後面幾年才慢慢淡出,現在只有公園景點還能看到水車車水,等下可以查下資料,看能不能科普一下,我印象中見過村子的打水房有好幾個,而且都是打過交道,有著交集的打水房。
先說打水房的地理位置,我見過的幾個打水房,我們三組的打水房在河堤下面,三組最右邊,鄰近水房的附近還有幾戶人家,大概相聚50米左右,其他村組的水房基本在村的中間位置,遠離居民住宅,水房有專門的管理人,需要灌溉農田的時候,上門去請就行,離水房不過100米左右的房子,誰家的農田乾枯可以單獨申請打水,按小時收費,一小時一塊錢左右,也可以合夥申請打水,幾家農戶的農田隔的近,或者在一條線上的,又有需要,就可以共同打水,加點打水時間而已,在農田附近多開個灌水口就行,碰到大旱的天氣可以,基本上都是十幾戶一起打水,不過我村子小,不用安排人去打水的長溝溝渠守水,防止其他農戶掘開口子偷水,或者溝渠自動漏水。
搬出村子後的打水活動就需要安排人看守,50米一人進行巡防,在牌北村打水就是這樣,我在家就參與過幾次,連初三暑假期間都參與過,那時候沒有自來水,自來水公司在十幾年間,經常有三五年是沒人運作的,給農田灌水的時候,家裡喝的水也可以用,這是馬公湖的水,崗上土地堅硬,手工井水不好打,村民平時都是喝附近堰塘裡的水,水有點渾濁,現在想來都是這樣,因為我們七組住的地方有點高,水井難打透,我們家下面有兩戶打了手搖水井,也是我們上個村子搬過來的兩戶人家,我們可以下去挑水,多了一種選擇,之前附近村民都是喝堰塘裡的水,打藥和洗衣,吃水共用。
說起打井水,現在很多年輕人可能不知道怎麼回事,以前在農村,水井都是靠半人工半機器鑽地或者挖出來的,有的村裡面往往只有很少的幾口井,甚至只有一口井,還有的村子沒有水井,就看具體的土質問題,只要不是堅硬和乾枯的土地,一般還是可以打井的,那時的地下水位很低,人們用繩子拴住水桶,把水桶扔到井裡,就能把水打上來,古人和近現代的人都有這樣操作,有的井口還安裝了打水的裝置,用起來更加方便。我們村打的都是鑽地十米以上深的手搖井水,不是手工挖出的井水。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地下水位的下降,現在的很多農村都已不再採用這種傳統的打水方式了,從安裝潛水泵到現在很多農村都安裝了自來水,打井水這種傳統民俗也逐漸地消失了。
我念大學以後,家裡終於用機器打了一口井,用高壓電機抽水,要用很大的壓力抽水,因為底下很深,土地堅硬的原因,要比手搖水井多一倍的深度,下地下井的五米鐵管,硬是用了幾十根,之前我們村子往地裡下管,基本上10跟以內的5米左右的鐵管就能搞定,而且都是人工把鐵管轉到地底下,難怪村裡幾十年沒人打過水井,我們搬過來十幾年後第一家打井,還是在母親玉龍小學教書的地方,請的雲龍村子裡面的打井人,人家不是為了賣機器都懶得過來折騰,太費勁了,如果是人工去打井,會哭出來,機器打井都打的懷疑人生。沒有打井的村民可以去附近的兩口手搖井打水,也是我們村子搬過來的,喝溝裡和堰塘裡的水,心裡過不了那關,我們村之前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也從來不喝堰塘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