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田家鎮之戰中,太平軍損失慘重,秦日綱、韋俊退守黃梅。陳玉成的陸軍還算完整,他先退至廣濟。後來,田家鎮一失,陳玉成腹背受敵,便也引軍撤到黃梅。以秦日綱的調性,恐怕也守不住黃梅。
田家鎮之戰中,陳城依然巧妙地在太平軍和湘軍之間周旋。他不敢像在武昌那樣,敢肆無忌憚地玩弄太平軍。雖然也有損失,譬如水師戰船盡毀,但水師有生力量還在。
根據羅大綱的情報,陳城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黃宇負責,率領騎兵團、二團、三團,撤向宿松、太湖。另一路由陳城自己負責,率領一團、水師,撤向九江,參加九江之戰。
張航的水師並無戰船,陳城帶他去九江,一是想弄些戰船重建水師,二是打算將張航帶在身邊,在帶兵指揮、水師建設上指導指導他。
黃宇這一路火軍,逐漸遠離長江,深入安徽腹地。這一帶已是太平天國的地盤,湘軍不會貿然深入。因此,黃宇的任務是在此地休整,繼續招募新兵,練強部隊,購買戰馬,籌集糧草彈藥。
陳城這一路火軍,將繼續置身九江戰場,協助太平軍防守九江,並將與湘軍展開血戰。王韜的一團底子很好,兵力最盛,有三千人馬。
張航的水師有兩千人,但並無戰船,實際上並無戰鬥力。陳城命張航帶著水師負責後勤方面的苦役,以此懲罰一向表現不佳的水師,期望激發他們知恥而後勇。
陳城自帶五百親兵,由趙韋率領。因此,陳城這一路火軍,總兵力有五千餘人,實力不容小覷。
從銅陵出征時,陳城曾定計決不分兵。但形勢所迫,分兵已是必然之舉。
一方面,要儲存實力,不能把全部兵力投在一片戰場上。
另一方面,後勤供應的壓力太大,最令陳城頭疼。黃宇帶八千火軍到宿松、黃梅,可以在當地就食,減輕糧草壓力。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在銅陵時,火軍逐漸壯大,有七千人之多。雖然只有七千人,但糧食壓力很大,何兆武不得不花錢到外地買糧。那時候,火軍以銅陵本地農民為主,為保衛農田而戰。火軍只供應糧食衣服等生活必需品,並不發軍餉。
出征之後,新招募計程車兵多是無家可歸的流民、反清復明的天地會眾。這些新兵的覺悟就沒那麼高了,不發軍餉是不行的。陳城沒有辦法,規定軍餉為每人每月一兩銀子,若殺敵立功另有獎賞。
此外,還有一些知識分子被主軍的主張、裝備所吸引,也加入了火軍。方菱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已經做上了水師的復興委員,和張航平起平坐。
陳城對這些知識分子很重視,給予每人每月五兩銀子的餉銀。五兩銀子並不多,陳城經常為餉銀的事犯愁。
太平軍勢大時,還能正常供給軍餉。太平軍從嶽州一路敗退,火軍的餉銀也跟著受到影響,時有時無。早在武昌時,陳城就開始著手自籌軍餉,防止太平軍以軍餉要挾火軍。
火軍紀律嚴明,在武昌時對當地秋毫無犯,深為當地人擁護。其中有一個錢糧師爺,名叫馮躍,原在湖廣總督府辦事。馮躍只有三十來歲,是故湖廣總督吳文鎔的親信。
吳文鎔清正廉潔,使用的馮躍也是德能兼備。但吳文鎔一死,馮躍在總督府便沒了靠山,受到同僚排擠。馮躍的家卷在河北老家,馮躍見火軍氣象一新,便轉而投效火軍。
之前,火軍的糧草一直由參謀劉文秀兼管。但劉文秀身上書生氣太重,即便行軍打仗也勤於治學,耐不住糧草上的繁務。
馮躍來了後,陳城見他肯於任事,又精通錢糧業務,便大膽放權給馮躍,讓他管理火軍糧草。至此,火軍在糧草管理上總算走上正軌。陳城只需尋找餉源,具體事務都交給馮躍辦。
且說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