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無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狀如扁平砝碼,一枚銀錠放在實驗桌前。因為鏽蝕嚴重,正面鏨刻的文字只能勉強看清“中書”“五”三字。
稱重之後,作為有經驗的考古人,王逸少等人都猜得出完整的文字是“行中書省”“五十兩”。
不出意外,這枚銀錠的正面,還鏨刻著負責監鑄的官吏的姓名;而在反面,則陰刻著“元寶”兩字。
倘如此,這枚銀錠就是元代的官銀,對於“長江口四號”的定年頗有意義。
但這只是猜測。正因為鏽蝕嚴重,擔心傳統的除鏽方法會對銀錠造成傷害,梁寬等負責金屬修復的組員,暫時將它擱置。
高盛掂了掂銀錠,準備對它進行除鏽工作。
桌上已備好了一應器材。
第一件,是一個電化學分離器,是江寧大學自主研發的,專用於金屬器除鏽分離的。
這個分離器,首先能快速測定金屬器的腐蝕機理,然後給出電化學分解鏽蝕的強度和時間。
照著分離器的指示,高盛把銀錠投進去,啟動機關,開始耐心等待。
視窗是透明的。在一小時的鏽蝕分離操作裡,郭超仁、梁寬、耿嶽、張馳等人都目不轉睛地看著視窗裡。
在正負向電流的衝擊下,一開始,銀錠上只是輕輕冒泡,約摸半小時後,銀錠上的鏽層似乎有了鬆動的跡象。快到一小時時,部分鏽層已肉眼可見地蓬鬆了。質地倒有點像牛肉鬆。
郭超仁甚至覺得,自己倘若用手去戳一戳,鏽層就有可能掉下來。
當然,也只是想想,對待文物不可如此粗暴。前幾天,他和耿嶽為了解惑,親手做了實驗。
二人找來藤、木塊、現成的魚鰾膠,準備“格物致知”。
一根藤尖先用熱水泡,再輕砸;另一根藤尖,卻在泡了熱水後,用剪刀修成毛筆尖的模樣。
透過對比,可以感覺到,剪刀修出的藤尖比較緻密,而砸出的藤尖要疏鬆一些,使起鰾來更趁手。
他倆高興壞了,把這一結論直接寫在論文二稿中。
此時此刻,郭超仁心想,高老師的團隊,研發這款電化學分離器,不知進行了多少次實驗。
向來是,實踐出真知。
就在考古所的年輕人都在圍觀電化學分離器的操作時,高盛則坐在一旁氣定神閒地喝茶。
雖然在上海生活過數年,但高盛不慣喝咖啡,更喜歡飲茶。
茶香裡,嫋嫋升起的細煙,讓她覺得詩意盎然,給枯燥的修復生活添了些興味。
至於王逸少,一時在電化學分離器前停留觀察,一時又陪坐在高盛跟前,小聲說幾句話。
“滴”的一聲,機器停止運轉。
一個小時到。接下來,該進行第二步工作了。
第二件器材,是實驗室裡現成的,郭超仁在給清洗瓷片時用過的超聲波清洗器。
已經蓬鬆的黑色鏽層,在超聲波清洗器裡,有節律地微微顫動,在時間的催促下漸漸抖落。
一個小時後,雖鏽蝕層的剝落,銀錠的顏色由黑變灰再變為銀白。正反面鏨刻的字,也逐漸清晰起來。
再過了一個小時,銀錠已復原如初,銀閃閃的好不晃眼,鏨刻的字格外清晰!
看起來成色十足,果然是元代的官銀啊!
見狀,幾個年輕人都很興奮,郭超仁拍了好幾張圖,又錄了影片,打算將這段資料存下來。
要知道,這一次試除鏽,沒有使用任何化學藥劑就把銀錠“洗白”了,最大限度地複合了考古的“最小干預”原則。
稱得上是一項不錯的科研成果。
機器停下後,大家把銀錠小心翼翼地護送到桌面上,開始辨認上面的文字,並做好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