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達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114章 寧遠伯登門
張曉家中,張曉正在安排新一期報紙格物版塊的內容。
“振之,這期報紙的格物版塊,就選這凹透鏡和凸透鏡的原理吧,順便把焦點的知識也介紹一下。”張曉對李之藻吩咐道。
“好的,那是不是也要把凹透鏡和凸透鏡的樣子畫出來?”
“可以畫,不過怎麼畫出來能讓大家看得直白,就考慮你們的畫工了。要是畫的不像的話,寧可不配圖。”
就在此時,呂章匆匆趕來。
“東家,寧遠伯府下了拜帖。”
“哦,讓我看看。”張曉接過了拜帖看了起來。
“寧遠伯還有徐老夫子要親自來,看來要辛苦你等了。”
李成梁還有徐渭如約而至,張曉已在門口恭迎,把兩人迎到了主廳。
“寧遠伯,徐老夫子,今日怎麼有空來到寒舍了。”
“按說老夫也是功成名就,別無可圖了。只是眼下我的三個兒子,還有我的好些遠親子侄還有老部下都在朝鮮。聽說張侍讀你準備要出使朝鮮,所以想和張侍讀聊聊了。”李成梁說道。
“寧遠伯倒是訊息靈通。不過寧遠伯伱久鎮遼東,對朝鮮怕也是瞭解不少吧。畢竟朝鮮可就在遼東的邊上。”
“當局者迷啊。我是真的沒有料到倭國居然能敢跨海征伐朝鮮,要是知道有這麼回事,老夫一定要整軍備戰,跟那個豐臣秀吉會一會。”
“豐臣秀吉可沒有親自來朝鮮,寧遠伯要是在朝鮮,也就只能碰到他的那些部下了,也許能碰上豐臣秀吉的養子。”
“那豐臣秀吉是多大歲數?”
“五十大幾吧。豐臣秀吉的歲數是和織田信長差不多,應該還小一些。織田信長在十年前,五十歲的時候在本能寺身死了。”張曉搜尋了一下腦海記憶說道。
“才五十多歲就不親自帶兵了,這可是十幾萬的軍隊,他也不親自帶著,底下那些人哪裡會盡心賣命。難怪我兒如松拿下平壤的時候,其他地方的倭軍根本不動彈。”
“寧遠伯老當益壯,花甲之年還親自帶兵出塞搗巢,實乃國之柱石。”張曉誇讚道。
“誒,也是沒辦法,我手下這些人勇猛是夠了,會統兵能打硬仗的人不多。”
“子茂將軍連克平壤、漢城,威震東夷,麾下也是帶著不少的遼東兵將啊。寧遠伯何必過謙。”
“張侍讀,自家人才知自家事啊。老夫作為總兵已經鎮守遼東二十年,要是從當兵那會兒算,那基本上一輩子都在遼東度過了。遼東軍跟蒙古人、女真人打了這麼多年,基本沒有怎麼得過休整。遼東這幫軍戶,打仗傷亡頗多,種的莊稼又是經常被蒙古人襲擾掠奪,再這麼多打幾年,整個遼東軍心民心都要散了。”李成梁嘆道。
“不只是遼東一地。張侍讀你也去過寧夏,西北的情況也沒有好多少吧。”徐渭問道。
“西北邊軍過的極苦,比遼東軍苦。遼東軍有寧遠伯統率,這麼多年立了這麼多軍功,賞賜還是不少的。西北邊軍種地也不容易,打仗也難打,實話言之,軍心已經不穩了。”張曉說道。
“從來無上策,莫笑嫁王嬙。北邊的胡患,哪怕是漢唐,也是難以解決。國朝雖然建了長城,跟蒙古人打了這麼多仗,蒙古人照樣是年年入塞,難辦得很。”徐渭感慨道。
“國朝不搞和親。不過要說北部邊疆管理的好的時候,反而是把王昭君出嫁給南匈奴的漢元帝時期。南匈奴後面向大漢稱臣了兩百年,也不錯了。至於到五胡亂華劉淵起兵的時候,那就太久遠了,也怪不到漢元帝的頭上了。”張曉說道。
“國朝如今對付蒙古的方略,張侍讀你怎麼看?”徐渭問道。
“如今瓦剌退居西北,和我大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