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達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108章 戰與和的爭論
朝鮮國王發來的舉報信,皇帝拿在手上好幾天,左思右想,還是決定把這封信擱置住。不過皇帝剛剛下完這個決心,還沒能放輕鬆幾天,新的煩惱很快就來了,因為李如松發來的戰報到了。
“職部自攻克平壤以來,夙興夜寐,無時無刻不思盡除倭寇。然朝鮮君臣供應糧餉不足,又假傳情報於我。幸啢拜所部出擊偵察,使倭軍於王京附近設伏之意圖徹底暴露。”
“倭軍雖盛集於朝鮮王京,然我軍出奇兵奇襲其糧倉,倭軍乏食遂退。劉綎所部星夜兼程跋山涉水,斷倭軍退路。倭軍恐懼,遂一路退至釜山、蔚山等沿海之地,高築牆挖深壕以阻我軍……”
皇帝看著這封李如松的奏報,臉上也是露出了複雜的表情。
“陳矩,你把內閣還有六部的大臣都召集來吧。”
眾位大臣到來,皇帝把李如松的戰報傳閱給了各個大臣,大臣們傳閱完畢,又還給了皇帝。
“李如松所上的奏報,牽涉甚大,所以朕今日把諸位叫來一起議事,談談朝鮮之役下步該當如何。”
眾位大臣你看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終大家的目光還是放在了首輔身上。
“陛下,老臣以為,我大明天兵,既克平壤,又收王京,當昭告天下,以彰顯我朝武功之勝。”首輔王家屏說道。
“這是自然之理。只是李如松又在奏報裡面說朝鮮供應軍需不足,軍中乏食。又說倭國在海邊築城,急切之間斷難破城。諸位又怎麼看?”皇帝問道。
“陛下,臣以為我軍雖然連戰連捷,但是我軍是勞師遠征,兵員、糧草補充困難。如今既然已大破倭軍,倭軍已然喪膽,龜縮於海邊築城,也是怕回國被豐臣秀吉怪罪。不若乘此良機,與倭國和議,可以給倭國封貢的條件,仿效成祖皇帝封源義滿為日本國王的例子,也把平秀吉冊封為日本國王。兩國各自罷兵,讓倭國軍隊撤出朝鮮,我大軍也可班師回朝。”內閣閣臣趙志皋說道。
“石尚書,伱怎麼看?”皇帝沒有直接回答趙志皋的話,而是問向了兵部尚書石星。
“陛下,趙閣老說的也不是不無道理。千里趨利,兵家所忌。倭人如今已退卻至釜山。自遼至釜有數千裡,大軍勞疲兵勤遠略,臣等不敢輕議。如倭國果有求和之誠意,也不是不能答應。待到日後府庫充實,兵甲足備,可再遣使責讓倭國。”石星迴答說。
皇帝還是不置可否。
“陛下,朝鮮與京城有山海之隔,臣以為如今就這麼定下戰和之議還是過於草率。朝廷還是派精幹要員,前往朝鮮核查,確定倭國是否有和談誠意,也好派出使臣和談。且如今李如松對朝鮮君臣頗為不滿,其中的是非曲直,也要核查清楚,不能涼了大將的心,也不能涼了忠順內藩藩王的心。”內閣次輔王錫爵說道。
“如今朝鮮戰局多變,確實要派人核查一番,王愛卿的意見還是可以的,內閣回頭可以從百官中擇熟悉朝鮮還有倭國事務的幹員,擬一個名單報給朕。其他諸位愛卿還有何意見?”
“陛下,臣以為如今朝鮮新敗,官府虛弱,國無可用戰兵。不如我朝派遣流官到朝鮮八道任職,幫助朝鮮恢復國力,也可增進我大明與鮮國的友好。還有我大明駐守南方的水師調動至朝鮮,路途曲折迂闊。可否由南方水師運載南軍精銳,直接東渡登陸倭國,直搗巢穴。如此,倭人必肝膽喪盡,朝鮮之役也可大功告成。”內閣閣臣張位說道。
“這派遣流官之事暫且不提,以免朝鮮國王多心。這從江浙出海搗巢一事,是否可行?哪位愛卿也說一下?”皇帝問道。
“陛下,從江浙渡海一事萬不可行。臣是南直隸人,當年也曾聽說元朝徵倭的故事。當年元朝二次徵倭,派遣十萬大軍從江浙出發,久攻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