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娘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 費真的意思是“ 擒賊先擒王”,設法抓住張業和他的兩個兒子,列其罪狀,寬宥其部下,這樣恩威並施,定會解當下之困。 但張業聽從舅父李仁罕的忠告,兩人聯手,方能成事。李仁罕在錦城,手握護衛天子的六軍,李仁罕的兒子李秀則統領武信,在京畿的東南方,張業手中的永平軍則在京畿西南方,李仁罕給兩人下了死令——“擁軍觀望,不可離軍。”意是無論如何,倆人不能離開自己的駐軍。 皇上早就猜到他們的計謀,可是,要把張業調出來,幾乎不可能。皇上剛登基時,升張業為中書令,負責宮廷政務,原以為能把他調離永平軍,但是,張業派了一個秀才出身的副將蔡江,來朝廷就任,說永平軍地處邊陲,乃國之重器,不可一日無將,遂讓有才華的蔡江,來代行其職。 這樣,張業反倒在宮裡,安下眼線,監視著皇上的一舉一動。 費真的計謀,他考慮過,對付張業不能太明顯,否則逼反了他,生靈塗炭,朝局震盪,違背了皇上的初心。 “如今之法,就是允以大利,把他誘出來。”費真說道:“像張業之人,他既不貪財,又不好色,看似無弱點,但是他對權勢的渴望極盛,這就是他的致命弱點。” “有道理,他不貪不色,但他身邊的人,未必鐵板一塊。”皇上恍然大悟道:“聽說他有一位謀士叫梅永平,此人心機謀略一流,梅永平的計策,張業一般會言聽計從。” “梅永平自視甚高,常以自己有諸葛孔明之謀而自居,是人,就有命門,找到他的弱點,投其所好,讓朕想想怎麼做?”皇上說道。 “找出與梅永平有舊交的人,打探後,再行定奪。”費真建議道:“此事要謹慎小心,莫要打草驚蛇。” (二) 這樣,皇上在早朝上,繼續商討出兵之事,另一邊,示意趙季良提出和談之策,暗地裡,讓中郎將尋與梅永平交好之人。 “皇上,恕老臣直言。”見皇上遲遲沒有定奪,這一日,李仁罕在早朝上向皇上發難,說:“我大蜀乃富國之邦,被小小的異族欺辱,出兵討伐,還商討了20餘日,皇上莫非害怕打仗?” “皇上,說此言的人,其罪當誅。”趙延隱出列指著李仁罕說道。 “我朝乃清明盛世,大臣進諫,實屬本職,趙大人張口閉口就要殺人,誰還敢在朝堂上說真話。”相宰趙季良說道。 “我等為皇上,盡心竭力,何罪之有?”眾多大臣出列附議。 “諸位愛卿,朕知道汝等的拳拳之心。”皇上說道:“話說回來,打仗之事,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吃苦的,受累的,還是老百姓。” “朕不是怕打仗,是思慮值不值?”皇上在龍椅上,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朝建國不足四年,以前,兵荒馬亂,百姓流離失所,如今,上天託命於朕,當以體諒百姓疾苦為重,止兵休戰,鑄劍為犁,讓百姓安居樂業,吐蕃乃我鄰邦,這次觸犯我邊境,後未再興兵,我蜀國何不再等一等?之前之事,或許是一小部吐蕃人所為,不是吐蕃國王的本意。” “皇上,何不派人出使吐蕃國,問明情況,再行定奪。”趙廷隱說道。 “眾愛卿,議議,此計可行否?”皇上說道,於是,朝堂上一陣“嗡嗡”聲響起,大臣們轉而討論出使吐蕃國之事。 (三) 剛才,趙季良出面維護李仁罕,趙廷隱裝作很生氣,實則兩人唱著雙簧,李仁罕和張業的關係,整個朝堂都知道,為麻痺李仁罕,兩趙時不時地鬧出一點矛盾,以擾亂李的心智。 兩日後,中郎將果真找到了與梅永平交好之人,此人叫江興,在昭武軍中任掌書記,兩人皆是秀才出身,老家在維州,兩人同上縣學,同時考上秀才,前朝動亂後,尚武輕文,像他倆這種秀才,還不如種莊稼的農民,空有才學,無法施展,導致生活困苦。 他倆先在前蜀王建的軍中任掌書記,混得一口飯吃,前蜀滅亡後,兩人投靠時任昭武節度使的謝黃,後梅永平被張業發現,出任張業的幕府。 兩人常有書信往來,江興沉穩實在,只想在亂世中苟活,而梅永平長於算計,總想出人頭地。 中郎將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