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般半個多月的種田梳理之後,李素也終於從薊縣劉虞那兒回來了。
只是跟劉虞匯報請命的話,其實快馬十天就往返了。之所以多花了時間,還是劉虞勸他等一等朝廷的封賞,所以李素又等劉虞的使者以日行五百里的速度,八天往返雒陽。
朝廷倒也辦事利索,得到張純首級、確認遼東平定情況後,立刻兌現了早就想好的賞賜,正式封劉備為遼東太守,並改其護烏桓校尉為度遼將軍。
李素依然是遼東長史,但加護烏桓校尉,接過了劉備騰出來的位置。
至此為止,劉備終於成了正兩千石的將軍,而李素也是比兩千石的校尉了。
爵位方面,劉備被加為襄平鄉侯,李素為昌黎亭侯。
關羽、張飛為都亭侯。
另外,劉虞特別在給朝廷表功時提到了糜竺自掏腰包出海船隊給朝廷平叛大軍海路運糧、克服了遼西走廊四百里無人區等困境的補給困難,確保了大軍後勤之功。
回信的最後,劉虞還給劉備留言了,大包大攬贊同他「適當時機越境追擊青州黃巾烏蘇部,為朝廷分憂」。
看著劉虞幫忙扛壓力的舉動,劉備感動得熱淚盈眶,暗暗發誓這輩子要對劉虞效忠到底。
第129章 歷史的輪迴
八月初五,遼東半島盡頭的沓氏縣。
兩萬大軍已經在這處原本貧瘠的小縣囤駐、整頓多日。
自從張純覆滅之後,劉備就把大部分部隊逐步往南調動,一方面是可以適當敲打高句麗和新羅,一方面也是減少運糧損耗——
一直到九月初、遼東的秋收徹底結束之前,遼東本地的存糧,是不足以完全養活劉備的兩萬嫡系正規軍、和近萬名新收攏的原叛軍士兵的。大軍的糧食一直靠糜竺海路運糧、返程賣馬來維持一部分。
所以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就把兵力逐步南移到沓氏囤駐,也能減少糜竺海路運糧的里程。
沓氏就是後世的旅順—大連一帶,本身的自然港口條件不錯。如今又是青州流民渡海流亡遼東的第一落腳點。自從青州黃巾崛起後,沓氏這個自古都沒有什麼人煙和商貿往來的小縣城,才算是第一次稍微繁榮了起來。
而劉備本人,以及一眾將領,則是在昌黎等候到了朝廷的封賞敕命和劉虞的指令,才快馬加鞭輕騎南下,與行動遲緩的大軍會和,第一時間去青州助剿。
說是助剿,劉備也是有私心的。
如今已是八月初、雖然青州之地因為氣候比遼東稍微溫暖一些,麥子秋收已經結束,但還有另外一些生長期更長的粗糧作物,比如粟、粱還未完成秋收。
再說了,就算麥子已經收穫,脫粒、曬糧、入庫倉儲這些環節也需要時間,讓黃巾多幹點義務勞動把糧食粗加工完畢再搶回來,那就更好了。
如果不趁著秋收季節因糧於敵,這些糧食多半也是被青州黃巾軍拿走了,既然如此,與其便宜了叛軍,還不如拿來養朝廷的兵馬呢,還能順手反殺一些黃巾中的骨幹力量,為青州徐州兗州的同僚做點貢獻。
又減輕了糜竺的壓力,兩萬大軍走到哪吃到哪,豈非三全其美?
歷史上,後來曹操缺糧時,其謀士勸他挑青州軍這個軟柿子捏,基本上也是這個想法,道理都是相通的。
咱不是不義務勞動幫友軍,但只在糧食收穫季節義務勞動。
……
經過幾天風塵僕僕的趕路,劉備和李素等人終於抵達了沓氏縣。
這幾天在路上,李素也找了個合適的時機,把一些劉虞讓他秘密轉達的心裡話,悄悄帶給了劉備。
李素是這麼說的:「前日聽聞使君支援兄跨州追擊張舉餘孽時,我觀兄感激涕零,似對使君極為感戴。但兄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