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丘力居的人一開始不明所以,被百姓攪亂了陣營。等發現文則突圍時,已然來不及組織大軍團團圍困,只有就近的百餘騎追趕。
文則等人奮死搏殺,殺死烏桓兵數十人,十二騎白馬義從精銳也只剩五人活著成功突圍。
……
管子城在遼西郡西部,所以出城後再往西走不遠就進入右北平郡了。
加上突圍的白馬義從死剩五人,卻有十二匹馬,可以換乘。信使加急快馬橫穿右北平郡、漁陽郡,一天之內就抵達了州治薊縣,把公孫瓚的求援文書交到了劉虞帳下。
這一切,都是發生在李素、關羽等人剛剛回到幽州的時候,前後相差不到一天。
以至於第二天一早,劉備等人原本是要回涿郡良鄉縣、繼續執行日常防務工作,卻被劉虞派人叫住,讓他們別急著回去,另有要事相商。
李素本來是文職,不知兵,但劉虞幾次給他任務之後,也覺得他這人大局觀戰略眼光不錯,就讓李素一併與會。
當然,戰略大局方面,還是以軍事方面位高權重的鄒靖、毋丘毅等人為主,連劉備都算資歷尚淺,只有建議權。
劉虞升帳之後,拿著一封信,面色鐵青地介紹:「公孫瓚被團團圍困於管子城,昨日深夜更是接到最新軍情,說遼西聚集的賊人已有十萬之眾!而城中糧草,據公孫瓚自己說,最多撐到八月底。而如今已經是六月下旬了。
公孫瓚居然還敢威脅朝廷,說七十天後管子城不解圍,他的騎兵就有可能潰散、萬一被叛軍拉攏,那就等於從賊了!」
「十……十萬之眾!這不可能!張純在上谷叛變數月,也不過糾集起三四萬人,連月戰損,剩餘絕對不足三萬。張舉在遼西與右北平,怎麼可能二十日內就聚起十萬人!公孫瓚這是為了掩飾其無能,誇大賊情了吧!」破賊校尉鄒靖資格最老,他第一個覺得不可能。
真要是十萬人還怎麼救?薊縣周邊幾個郡,當初和平年代兵力加起來不過一萬人左右,最近連連招募丹陽兵和南方兵源,一大口血回上來,也不過擴張到兩萬。
再算上七七八八的鄉勇,怎麼也打不過十萬叛軍啊。
鄒靖開口之後,其他人倒也不敢就敵情判斷亂反駁,最後還是深知下情的劉備,委婉提醒了一句:
「鄒校尉,這也不是沒可能,張純所在的上谷等地,是在燕山以北,以草原居多,人口稀疏。張舉這邊,關鍵是他們突破了長城之後再舉兵,如此可以裹挾大量關內的農民。
如果再有遼東各郡的烏桓、鮮卑部落聽說此處長城破關、有財物可搶,瘋狂湧入,是可能有十萬之眾的。」
之前張純人少,是因為張純始終被擋在燕山以外。草原區和農耕區的人口密度差距極大。草原區一個郡裹挾幾千牧民,到了農耕區可能就是幾萬農民。
鄒靖冷靜了一下,覺得劉備的估計也是有可能的:「若真是如此,那還救什麼救?讓公孫瓚自己殺馬,跟叛軍耗糧食算了。」
一直沒開口的李素,卻有些不甘心,他謹慎地向劉虞提議:「使君,敵軍勢大,不可力敵。但我們也不該白白坐耗糧草,總得做些什麼,讓敵軍糧草不濟、無法持久圍困。」
劉虞也沒指望他想出什麼高招,隨口問道:「你有何建議?」
李素:「昨日聽說丘力居讓張舉分兵數千騎,至渤海郡等地劫掠、以資叛軍主力軍需。當時我還不信,現在看來,如果叛軍主力真有十萬之眾,光靠遼西郡本地今年的秋收,是斷然不夠支撐的。
幽州乃苦寒之地,縱然種糧,收穫普遍不多,且以粱、黍為主。冀州才是沃野千里,隨便一個郡,每年產麥數百萬斛。尤以渤海郡人口最多、田土最廣,有七十萬戶、三四百萬人口,年產糧千萬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