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欄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再說楊剛在院試中考得了第一名之後,就在省城府學藏書閣看書修文,以文修之氣足進武功修為,半年下來不斷的以紫氣和靈氣相融合,七重三層筆架功得到了沉澱穩固。這半年的時間他都窩在藏書閣內,深夜無人的時候,他就在樹下拿出靈晶吸收靈氣,白天他就像其他學子一樣看書習文。如今,楊剛已幾乎將這個葳書閣的知識全部裝在了腦中,有了一個大學府藏書閣的學識,以後的鄉試會試殿試就都不是事了。 今天是九月二十日,離十月初二的鄉試日期不遠了,楊剛整理了一下衣容,離開藏書閣走回家中。楊夫人見兒子和半年前並無二樣,她知道兒子之能,也不問什麼。姐姐秀禎今年也要參加考鄉試,三年前她參加了一次鄉試考不中,經在學府復讀三年後,今年又和弟弟一起參加鄉試,見弟弟回來,問道:"弟弟,你看這次鄉試有把握嗎?" "沒問題,解元非我莫屬,姐,複習得如何,有把握吧?" "姐可沒有你的能耐,不過這次姐姐有信心過關。" "這就好,預祝姐姐中舉!" 這幾天楊剛和姐姐探討了鄉試的方法,秀禎參加過一屆鄉試,將她的經驗和弟弟分享了一番。 大盛科舉大都沿襲前朝的制度,推行的主要是進士科,並規定兩年一童生試和秀才試,三年一鄉試,鄉試次年為會試和殿試。進士科舉要分別經歷童生,秀才,舉人,進士,最終及第登科。鄉試是省際考試,定在十月初舉辦,由各省布政司委託貢院在布政司駐地舉辦,貢院主持,是地方性考試,俗稱"鄉闈"。主持鄉試的貢院內考官設主考官兩人,同考官四人,提調一人,還有專門負責受卷,彌封,對讀,巡綽,搜檢懷挾,雜事兵卒若干人等。 大盛朝的科舉大多沿襲前朝的考試製度,考試內容以大中小經為主,主考《禮記》,《春秋左氏傳》,《周禮》,《禮儀》,《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還有《論語》,《孝經》是必考經書,要求學子全部掌握。 除了要考的帖經墨義詩賦雜文,鄉試會把策問考試題放在重安位置,一般會以時政設題指事,由考生做文章,題目範圍會緊跟時代要事出題,讓考生出謀略策,要求考生對現實中的政治,吏治,人事,教化,道德,生產等實際問題提出建議,寫出論政文章,還要求寫一千字以上。 秀禎參加上屆鄉試考的就是方略策五道題,《春秋穀梁傳》中的多段經帖,《禮儀》中的多段墨義,其中不免從孤章絕句,疑似參互中出偏題怪題,比院試難多了。此外,上屆鄉試沒有口試,不知這一屆有沒有,也得有所準備才行。 鄉試分三場考試,每天考一場,這三天鄉試考分別安排在十月初二日,初五日,初八日。第一場主要考經義,四書義,墨義,第二場主考論政,判語,詩賦,第三場考策問雜文,考生只要提前著手弄透這些內容,過鄉試就沒有問題。以上考的內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經常會出一些易於混淆的題目和一些偏題,怪題。 鄉試的考生入場與院試的入場程式一樣,考生入場後,考院大門和中門都有軍卒把守,並將中門和大門上鎖,各個考房的門旁還有兩名號軍負責監視,防止考生作弊。一般考試時間從辰時開始,酉時就可以交卷,但是不像府試那樣定時交卷,沒答完題的可以發給三根蠟燭,三燭燃盡還沒有答完題的,兵卒就會收卷請你出考場了。考生交卷後,經過糊名,彌封,扎底,將試卷送給主考官和同考官批閱,一般十天後就可以放榜了。 這就是秀禎這幾天和弟弟分享的鄉試內容,讓弟弟先知道這些,臨鄉試時也好心中有數。 "多謝姐姐,知道了這些,弟弟我心中更加有底了。" 姐姐所說的這些,其實楊剛並不放在心上,任你考場再嚴苛複雜,試題有多怪異偏僻,出題有多千變萬化,在強大深厚的知識"庫"面前,又算得了什麼?說實話,就連出題的那些翰林院的老學究們都沒有他楊剛的知識面深廣呢! 這次鄉試,貢院將考場設在南竹省的省城府學,就在楊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