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到中年,於我而言,越來越喜歡的事莫過於逛書店、買書了。 國慶假期的最後兩天,閒得無事,就訂了車票,和妻子去了兒子工作的城市。在小地方待久了也需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換換腦筋。其實,心裡惦記的是想去逛逛兒子推薦的那家書城,圓我一個買書的心願。 到達的當天晚上,我便迫不及待地要兒子帶我去逛書城。城市的街道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燈光璀璨,亮如白晝,對我而言依然是一個喧囂的塵世。車行在擁擠的市區約半個小時,拐過幾個路口,在一座閃著霓虹燈的樓下停車。抬頭仰望,“某某書城”的標誌醒目而有藝術感。 “老爸,這書城大,你隨便逛,隨便買,等會兒來接你!”兒子送我到書城門口,知道我在裡面要花些時間,便要我自己逛。 走進書城,寬敞明亮的大廳、精緻紛繁的設施便驚豔了我的雙眼。這哪裡是什麼書城,簡直就是偌大的文化商場、書的超市!映入眼簾的一樓,一排一排圓形的卡座,卡座中間置物架上各種小圖書,筆筒、水杯、書籤等文化用品琳琅滿目,目光掃過,應接不暇。大廳中央的旋轉樓梯直通書城二樓,樓梯口一面碩大的玻璃板上那首詩《八百里秦川》,為書城增添了濃濃的文化韻味。我站在樓梯上,被書城的詩意所感染,憑欄而望,不禁隨口吟誦:“我擁有一座城市,古老古樸的城市/有比任何地方更遼闊的脈絡/我擁有的一個家園,世界大地的原點,最深厚的黃土地……” 沿旋轉樓梯上到二樓,被稱為書城的“重磅閱讀區”。成排的書架、書櫃、書櫥列滿了整個樓層,或堆放、或擺滿了各類精美圖書,整整齊齊,望不到頭。各類書籍門類繁多,不計其數,文學類、社科類、哲學類、政法類、財經類,眼花繚亂。每一類別圖書都分為多個展區,如不細心辨別,還真像走進了迷宮。書架、書櫥前,不時有三三兩兩的人在細心尋找自己心愛的圖書。在每個展區書架旁邊的長排凳子上,坐滿了正在津津有味讀書的人們,手上捧著精美的圖書,雙腿上摞著幾本,或神情專注,或默默沉思。椅子上,那戴著一副眼鏡的老者,認真閱讀著手中的書,透過鏡片的眼睛深邃平靜,許久未曾眨眼。凳子的一側,端坐著一名八九歲著粉色連衣裙的小女孩,正手捧一本書,全神貫注,旁若無人,孜孜不倦。偌大的書城、琳琅滿目的書籍,陶醉在書中的人們,整個書城安安靜靜,寂然無聲,讓人肅然起敬。 沿著提示牌的指示,我輕輕地走到文學類區域,生怕腳下發出一丁點兒皮鞋與地板碰撞的聲音,驚擾了此刻的寧靜。 此情此景,早年前逛書攤買書的過往忽而浮現。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在師範學校上學。學校外那條巷子的幾家書攤,是我常常光顧的地方。每次走過書攤都要停下腳步,在書攤前駐足徘徊,細細閱覽,那裡擺放的各類書籍、刊物種類多、印刷美,每翻開一本散發著油墨芳香的書刊,總會愛不釋手。對於從農村到城市上學的我們來說,那簡直就是走向了外面的世界,一下子見到那麼多的圖書和報刊雜誌,很是吸引人。那時生活條件尚不寬裕,儘管囊中羞澀,但時常節衣縮食也要買上兩本喜愛的書。每次買書,付過書款後,店主會在書的扉頁或封底右下角書款位置蓋上菱形的戳“已售”,拿上新買的書,百般珍愛,不捨得讓同學翻看。記得有一回,買書多花費了幾元錢,當月生活費不夠了,每到月底就得回家向父母伸手要,卻被不理解的父親逼問到半夜,錢花哪兒去了。那情景深深刻在腦海,至今都難忘。 參加工作以後,我被分配到山區學校教書,遠離縣城,逛書店、買書的機會自然就變少了。雖然工資尚低,收入微薄,但可以自由支配,每年都要透過郵局訂閱幾類文學類的雜誌刊物,詩歌、小說等月刊一定不會錯過。教課之餘,在屋外樹下,端一把椅子,沏一杯茶,捧一本書,享受讀書的快樂和愜意。 兩年前的一個冬天,在單位加班,晚上回家途中,經過每天走過的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