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又是閒來無事的時候,這周唐小綸出來玩跑韓城來了。 陝西省韓城山區除了產羊,還產蕎麥。因為蕎麥適宜在瘠薄的土壤中生長,對耕作要求也較粗放,對舊時地多人少的山區來說,在一些坡地上撒種些蕎麥,也不失為一種廣種薄收的措施。有了羊肉,有了蕎麥,因而羊肉餄餎便由山區的一種飯食發展成為當地民眾喜愛的一道佳餚。 羊肉餄餎的做法,大致分為兩道工序,一是製作羊肉臊子和羊油辣子,二是壓制餄餎。 製作羊肉臊子,韓城人稱之為“漤(lǎn)臊子”,漤,自古就是菜餚的一種加工工藝,與“炒”有別,其做法是將羊肉切成八分見方的片,先用武火炒,後加入特製的麵醬和調料,再用文火炙。 羊肉餄餎的主要調料羊油辣子,也是事先將上等辣椒麵放入燒熱的羊油中製作,然後置入盆中冷卻待用。羊油辣子製作水平的高低也是決定羊肉餄餎質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餄餎的製作是現吃現壓,內行人吃餄餎時要所謂的“新面餄餎”,即剛壓制出來的餄餎。因為剛壓制出來的餄餎特別“筋”,吃起來爽口,為了增加餄餎的筋度,韓城人在蕎麥麵中要加入一定比例的沙蒿面,故韓城餄餎與外地餄餎顏色、口味明顯不同。 食用前,支兩口鍋,一口鍋置熱水,一口鍋燴羊肉臊子湯。將在冷水中涮去黏汁的餄餎在熱水中回熱,置入碗中,澆上臊子湯,調上米醋,再放點韭菜,即可食用。 羊肉餄餎的特點,一是麵筋湯濃,二是面少湯多,三是紅而不辣。麵筋,一筷子挑起不斷線;湯濃,羊油、麵醬、辣子等調料經過精心勾兌,湯味香濃;面少,三口就可吃完,落個滿口香;湯多,不如此難將湯味浸入面中;紅,是羊肉餄餎的最大特色,令人見而垂涎;不辣,一是選用紅而不辣的辣椒品種,過去蘇村辣子最有名氣,多被食品行業選用;二是在燒製油潑辣面時,講究油溫和操作手法。 羊肉餄餎,從營養學的角度看,搭配也比較科學。蕎麥性涼,羊肉、辣子性熱,熱涼互克互補,保持了陰陽平衡。吃一碗羊肉餄餎,既享了口福,還吸收了各種營養,故羊肉餄餎館在韓城城鄉到處可見,成為當地風味小吃之一。 風箱,是用來產生風力的炊事用具,由一個木箱、一個推拉的木製把手和活動木箱構成。一個風箱的風力大小,全在於木製活塞的質量,活塞的大小同木箱的內壁大小一致,活塞的四周塞滿公雞毛,儘量做到無縫隙、不透風,為使活塞不來回晃動,還要在箱底內部設定軌道,讓其在軌道上有規律地執行。 以前的陝北地區,家家戶戶窯洞裡都有用磚石砌成的灶臺,灶臺下放著一個風箱,大鍋裡添好水以後,點燃柴放進鍋灶口裡,左手拉風箱,右手添柴。如今家家戶戶都開始用煤氣灶、電磁爐等,就算還保留有灶臺,也改用鼓風機,風箱早已被淘汰,用風箱的時代已成為歷史。 秋期半,秋分來 “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秋分日這天陽光直射地球赤道,各地晝夜等長,而這一天也正好在秋季的中間,平分了秋季,故名為“秋分”。秋分日後,隨著太陽光直射位置繼續南移,我國晝短夜長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氣溫逐日下降。 秋期半,秋分來。往後的秋天,既無春日風沙,又無夏日炎熱,更無冬日酷寒。這個節氣,秋高氣爽,碧空萬里,涼風習習,層林盡染。此時,院子裡的桂花已陸續滿樹滿枝,院內院外都能聞見芬芳馥郁的濃香來,秋分節氣就是這樣明清、亮麗又舒適。 可在文人的筆下,秋總是伴隨著傷感和哀愁。所以,也就有了千古絕句“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的確是個思念的季節。當蕭瑟的秋風秋雨來臨,當泛黃的秋葉片片飄零時,總有人不經意間就會想離別、思親人,到不了的是遠方,回不去的是故鄉,秋天、秋風、秋雨、落葉、追憶、惆悵、遙望、相思……隨時隨地都會擁著呼嘯的落葉而來。其實,我們這短暫的人生,何必傷春悲秋,應該打起精神過好每一天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