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百時屯的人知道娘回家了,都來看她。原來的床給送回來,支上了。鍋碗盆勺油鹽米麵,也齊了。
不斷有人來問:「還缺啥?」
娘哭了,再多的話也說不出來,只說:「中了,中了。」
大夥兒送的糧食還沒吃完,姜莊齊的糧食送來了。姜莊離百時屯三十里路,住的都是姓姜的,跟俺們是一家子。他們推來五個木頭軲轆車,一個車上裝兩布袋糧,十布袋就是一千二百多斤,有高粱,有黃豆。過年的時候,鄰居送來的東西更全科,豬肉、牛肉、羊肉、小雞、白麵、胡蘿蔔、大蘿蔔、白菜、粉條,啥都有。
那時家裡九口人,三哥十七,俺十二,小妹十歲,飯量都大。過完春節,送來的糧食越吃越少,眼看就斷頓了,大哥愁得睡不著覺,眼睛熬得通紅。他跟三哥商量,想借錢買個彈棉花機器,俺那兒叫「洋弓」。三哥去城裡仁大娘家借了錢,買了洋弓,拉到仁大娘家。第二天,仁大娘起早給三哥做飯,他拉了四十五里地,中午到家了。
大哥說:「士彥,我去劉莊找個人安裝吧。」
三哥把臉一沉,說:「你去唄。」
大哥看三哥不願意了,不再說啥,也沒去劉莊。三哥吃完午飯,不大會兒就把機器安裝好了。他拿出家裡的棉花試,鄰居看棉花彈得好,都往這兒送。彈到天黑,換了三十多斤糧食。三哥長這麼大沒出過力,這天拉車走了四十五里路,回來又蹬一下午洋弓,晚上連說話的勁都沒了。
娘心疼,說:「士彥,歇兩天再幹吧。」
三哥一天都沒歇。蹬洋弓是個力氣活兒,蹬一會兒就是一身汗,三哥天天都掙來一百多斤糧食。
吃喝不愁了,餘下的糧食賣了,把錢還上。俺家又買一個擠棉花籽的軋車,當時叫「洋軋車」。幹一天能掙一百五十斤棉花籽,俺家再把棉花籽賣給油坊。手裡寬綽了,家裡換上驢拉的洋弓彈棉花。開始一個毛驢拉,看一個毛驢拉太累了,又買了一個毛驢。兩個毛驢拉一天,能掙二百多斤糧食。
四外莊上沒有洋弓、洋軋車,都到俺家排隊。看俺掙錢了,百時屯又有兩家買洋弓、洋軋車。大哥和三哥一商量,把擠棉花籽的洋軋車賣了,還賣了一個小毛驢。錢夠了,就開起藥鋪。那時候有句話,「開過藥鋪打過鐵,什麼生意都不熱」,說的是這兩個生意最賺錢。
二哥以前有個朋友叫張學奎,五十多歲,住在獨山黃村,是個有名的大夫。他兒子也是大夫,家裡也開藥鋪。大哥到獨山把他請來,在俺家藥鋪坐堂。
張先生在百時屯看病,看得可響了,百時屯人送他外號「活神仙」,找他看病的排隊,遠道的就在俺家住下。張先生在藥鋪坐堂三四年,分文不取,還手把手教大哥學看病。
他跟娘說:「俺不缺錢,俺是來幫你的。」
五月節、八月節他都不回家,只有過年才回家住幾天。娘心裡過意不去,一直讓張先生吃小灶。
藥鋪生意好,大哥和三哥根本忙不過來。冬閒的時候,曹海的兩個表弟過來幫忙,他們也啥都不要。湯藥價錢貴,張先生就給病人開藥丸,藥丸便宜,效果還挺好。藥碾子叮噹一響,俺就知道,他們又幹活兒了,中藥壓成藥面後,再打成藥丸,他們四個人經常忙到半夜。
家裡留下的洋弓和小毛驢都交給小妹了,兩個人的活兒她一個人幹。她還練出一個本事,棉花用手一提,就知道幾斤幾兩,一點兒不會差。俺在家紡棉織布做針線活兒,兩個嫂子磨麵做飯織布紡棉。家裡馬上要發起來,來了新運動。
這次運動叫社會主義改造,俺家的藥鋪變成「公私合營」。公私合營後,藥鋪歸了公家,大哥留在藥鋪當大夫,按月拿工資。百時屯連著兩年遭水災,沒了棉花,洋弓也沒用了。為養家餬口,三哥跑到吉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