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專案175 華表 (第1/2頁)
喝點貓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專案編號:175 名稱:華表 控制區域:平欒縣梁家拐西坨路北順平鎮淺溝村,綠能(實為西山基地管控企業),國家電網下屬火力發電站內。 專案概覽:專案175是一根直徑8.25米,高約為200米的柱狀物體,其上有疑似自然生成的雕刻裝飾,但因為專案175會在23:00-1:00自下而上進行生長,所以各項引數並不固定,一切以專員周明禮的研究報告為準。 專案175材質為無機物羥基磷灰石,主要組成成分與人體骨骼中的無機物相似,但密度約為成年男性(20-50歲)平均大腿脛骨密度的12倍,材質韌性、硬度極強,可以被現有工具切割。 經地震波回饋研究發現,專案175仍存在深約300-450米的地下部分,地下部分的組成部分形似蕨類植物根系,每條縱生根直徑約3米,平均由根髮絲粗細的肌原纖維扭結而成;橫生根成分相同,較細,尚未查明專案175的根系養分來源。1998年-2012年中,控制區域地下部分有、無機物成分比例並未發生明顯變化。 專案型別:奇觀 危害等級:安全——生命威脅(特定情況) 控制方案:已在其周邊劃定控制區域,並建造高約220米的火力發電站排煙設施進行視覺阻隔。 應急方案: 1.禁止一切生物在23:00-1:00時間段內進入排煙設施,後果自負。 2.出現違反規定情況,應急小組將不予以受理,處置小組將等待至1:00後,進入排煙設施進行清掃工作。 專案總述:簡言之,專案175是一根存在地下龐大根系的持續生長的羥基磷灰石柱,石柱上存在雕刻、符文等裝飾。專案175存在歷史非常久遠,文字記載最遠可追溯到1774年《大將軍傳·闖王列傳》,文中記載:“崇禎十六年,闖王伐山東行中書省、北直隸,未果,是歲於平欒壽杖下祭,遂反……”文中提到的“壽杖”實際就是專案175。 時間推移至1998年,平欒縣政府決定將專案175作為鄉鎮特色旅遊發展產業之一,進行旅遊資源開發,並在其方圓500米內建設遊樂設施。專案175共造成5人死亡,1人重傷,死亡人員生理特徵消失,生理組織分散在以專案175為圓心的20米範圍內。遊樂設施於2000年關停,並交予基地管理,對有關人員進行了C級記憶清除。 基地於2003年11月完成工廠設施建設,成立專案175研究小組,進行調查工作,至今未出現傷亡情況。 近年來,專案175生長速率持續放緩,與清末民初《荒唐錄》中所記:“日升方寸,微乎其微。”相比,放緩了1.2倍,根據現有研究猜測,專案175的生長速率,極大機率與全球人口死亡數有關。 近期,專案175研究小組委託中國地質大學科考團隊對周邊地貌環境進行勘探,並在專案175東方向200米處發現一處商朝祭祀遺址,考古發掘正在持續推進。另外,有關專案175外側象形圖案研究已有初步發現,結果見專案記錄。 專案記錄: ①實驗記錄 2009.1.12 記錄員:周明禮 我負責專案175的文字比對部分。 今日,我像往常一樣,對專案175的截斷部分進行文字研究,在進行到象形文字發展史與世界文字、符號發展史研究階段,我發現專案175的截斷區域的部分圖案,透過改彎取直、抽象化簡化之後,發現與古日耳曼、古凱爾特通用盧恩字母有相通之處。 翻譯如下:“世界的上面,所有人都在快樂的交談(喧鬧),而神靈(待定),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死。” 外部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生們,在看到翻譯譯文之後,立刻提出了另一個大膽的猜想: 這一段話的譯文,和我國著名文學家屈原名著《楚辭》中的部分文章大意一致: 《九歌·大司命》:“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 這是我們工作程序中極為重要的發現,不過,為何在專案175上僅能發現與盧恩文字相同的圖案,卻找不到與甲骨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