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人性是善與惡的綜合體 (第1/2頁)
刀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寫畢業論文的同時,趙山文也在反思自己大學期間的人際交往。那天晚上403宿舍的人際衝突給趙山文留下了心理陰影,他從小被教育做一個善良的好人,也希望天底下的人都是好人,但現實卻是殘酷的,有的人不僅在有利益競爭的情況下會害人,在沒有利益競爭的情況也會純粹由於嫉妒等人性惡而害人,有的人甚至希望從別人的痛苦中得到快樂,從別人的弱小裡獲得優越感,越是老實的人越是有人想去欺負,越是潔白美好的人越是有人想去玷汙。
回想217宿舍和403宿舍的人,在剛遇到一起還是陌生人的時候,每個人都表現得彬彬有禮,看不出誰以後會作惡,但隨著熟人甚至“朋友”關係的建立,每個人的本性慢慢表現出來,有的人還繼續是個好人,面對利益至少不會損人利己,有的人則開始為了利益侵害別人,甚至沒有利益衝突也要透過危害別人獲得快感,有的人唯恐天下不亂,總在不停觀察著周圍的人尋找作案目標,沒事也要找事鬧。
大學期間經歷兩次人際衝突,趙山文也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有什麼不經意的言行侵犯了別人,是不是自己有什麼傲慢的表現讓別人有了不安全感,這些都沒有,或者輕微有但自己感覺不到。就算輕微有,這也不能把出現人際衝突的罪責歸於自己。
人不可能什麼都做到盡善盡美,只要一個人沒有對別人表現出故意的不友善行為,別人還要來侵害,那自己肯定沒有責任,實施侵害的人才是惡人。要說有責任的人話,那就是自己好欺負,在對別人沒有防範中建立了熟人甚至“朋友”關係。
趙山文在反思中感覺到,人的本性是一個善與惡的綜合體,人性裡天使與魔鬼並存,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只是個程度或比重的問題。
有的人善的成分較大而惡的成分較小,不會去危害別人,所以成為好人;有的人惡的成分較大而善的成分較小,一定條件下就會去危害別人,所以成為壞人。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人生的使命就是讓自己人性中惡的成分越來越小,善的成分越來越大,最後達到“止於至善”的境地。
引發人際矛盾的三個因素是:人性中的惡、利益競爭、熟人甚至“朋友”關係。
趙山文以前認為三個因素要同時具備才會引發人際矛盾,但現在看來,即使沒有利益競爭,由於嫉妒等純粹的人性惡也會引發人際矛盾。
人性中的惡就像個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發人際矛盾,是人際矛盾的必備條件,利益競爭、熟人甚至“朋友”關係只不過讓這個炸彈更容易被引爆而已。
大多惡是在環境中慢慢激發出來的,即使惡人,一般不會去敵視或嫉妒陌生人,大多是敵視或嫉妒熟人甚至“朋友”,特別是在有利益競爭的情況下。
在善惡並存的人性環境裡,在成為熟人甚至“朋友”後,人可能與你友善,也可能敵視你,在還看不清的情況下學會自我保護就非常重要。
《弟子規》雲: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做一個好人不是要與每個人都做朋友,隨便信任一個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趙山文原來的觀念中一直認為,在一個宿舍就應該親得像一家人一樣,現在看來這是一種極大的錯誤觀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品德和價值觀念,適合自己相處的人並不多,在這種情況下控制自己的感情很重要,交人要慎重,用情不能亂。所謂距離產生美感,人要恰當處理與別人的距離,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把人際關係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這就中庸之道。
在對從小到大見過的壞人的觀察中,趙山文總結出了惡人小人害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種:
一、隱性欺凌。不斷用語言、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或心理上的騷擾又不容易被察覺的欺凌。惡意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