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第1/2頁)
微雲煙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55章
李悅不是不想推行新式紡織機,主要還是不想現在就推出。還是那句話,現在糧食產量實在是太低了,一畝良田,一年出個三四百斤的糧食,那是了不得了,像是尋常的土地,也就是兩三百斤。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要保持相當數量的耕地,才能夠保證大家不會餓肚子,另外還得儲存足夠的糧食用於應對之後的危機。
大唐開國這麼多年來,其實是佔了隋朝不少光的。別的不說,隋朝雖說得國不正,但是也正因為沒有經過太多的戰亂,這才有了開皇之治,財富積累了很多,就算是敗家子楊廣也沒真的敗完,別的不說,大隋六大糧倉,興洛倉、回洛倉、黎陽倉、廣通倉、河陽倉、常平倉裡面儲存的糧食就是個天文數字。貞觀年間,天災人禍不斷,之所以能夠支撐下來,沒造成太大的災難,就是依仗了隋朝留下來的大量存糧,哪怕是陳糧,也是能填飽肚子的,沒讓那些因為蝗災,旱災導致顆粒無收的災民餓死,或者是餓到極致,直接舉旗造反。
事實上,那些糧倉裡面的糧食其實到現在都沒吃完,不過,這都好幾十年過去了,裡面的糧食多半也不能吃了,以後可就沒有貞觀年間的好事了,大唐不管是想要應對各種天災,還是想要對外用兵,都得再次儲存足夠的糧食才行。在這樣的情況下,改農田為桑田那是絕對不行的。所以,新式的紡織機,絕不能用於紡織絲綢,唯有西北那邊種出大量的棉花,李悅才肯將新式紡織機拿出來。
李治喊李悅為的也就是這個,李悅也沒故弄玄虛,而是直接說了自己的考量。那些世家為了利潤,是不會考慮百姓的死活的,他們反正家裡存糧很多,遇上災荒的時候,還能發一筆橫財。豐年還好,總能勉強保證不出問題,可是江南那邊卻不是什麼常年風調雨順的地方。就像是黃河這條母親河脾氣一向暴躁一樣,江南那邊長江其實也沒好太多,就算是長江沒什麼動靜,但是江南雨水很多,這年頭還沒有經過更加深入的開發,因此,水患非常頻繁。而且農忙的時候,若是遇上一場大雨,收回來的糧食發了芽,長了黴,那也就不能吃了。偏偏賦稅又不能少,到那個時候,沒有存量的百姓難不成跟蠶一樣去啃桑葉嗎?
李治點了點頭,到了他這個身份地位,自然不會僅僅考慮經濟上的問題,沒錯,若是紡織行業非常興盛,朝廷的確能夠收到更多的賦稅,可是,遇上災年的時候,賑濟那些災民,花費的只會更多,這筆帳李治還是會算的。
為什麼大唐一直以來能夠保持政局平穩,有一個原因就是糧食價格一直很穩定,哪怕是貞觀年間災年的時候,有著隋朝那會兒的底子,哪怕糧食價格上升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也沒貴到大家都吃不起的地步。反正災民又不需要吃新糧,只要糧食沒發黴,就算是口感差一點又怎麼樣,真要是到了那個份上,別說是陳糧了,麩糠都吃不上,只能去吃土了。
李治還是晉王的時候,也是遇到過一次蝗災的,因此,他對於這些事情其實很敏感。那時候真的是多災多難,李治對此自然很有危機感。那幾個常平倉的糧食如今都消耗得差不多了,貞觀年間可沒補充多少,他上位以來,好在沒有出現太嚴重的天災,因此,一直命地方官府就近將常平倉裡面的陳糧取出來,換上當年的新糧,但是比起隋朝那會兒糧食滿倉的盛況,如今還是差遠了。李治心裡頭還有點野望,他當年做太子,李世民親口說他仁懦,不似人君,做了皇帝之後,下面依舊有許多臣子不把他放在心上,對他有些輕視。因此,李治早就暗中發誓,一定要做出幾件大事來,讓他老爹知道,自個這個皇帝做得很好,有的地方比他還強!
比如說高句麗,自家老爹一直對那裡耿耿於懷,晚年還親徵了一趟,最後終究還是未盡全功。除此之外還有吐蕃,同樣是個麻煩的地方,那邊仗著是高原,大唐軍隊不適應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