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夕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寧知星臉上蒙著塊對摺的毛巾,這毛巾是之前寧振濤給她的新毛巾,正好能派上用場。
縣城裡能分到的毛巾都沒有成年和兒童的大小區分,統一的型號,哪怕是在對摺的時候,對於臉本身就偏小的寧知星來說,那也是大的,都能連下巴都包得嚴實。
之所以不怕悶不怕熱用毛巾捂著自己,那都是因為前方的兩人正在進行的操作。
就在寧知星不遠的地方,寧振濤和廖旭東並排蹲著,一副研究模樣地琢磨著眼前的植物,而和這副平和畫面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旁邊的獨輪車,下面用石頭墊著保持不倒,裡頭裝著的是哪怕隔著距離看上去都不太妙的東西。
事實上這東西也沒有什麼可怕,只不過是積好用來做實驗的農家肥罷了,但因為裡面構成的不同,那獨有的腐臭味道還是要人敬而遠之。
寧振濤和廖旭東憋氣久了,便也對這東西不那麼敏感,剛剛還隨手綁在鼻子的布條已經摘了下來。
農家肥在國內的使用,事實上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的農業時代。
大河村所在省份的地形特點,還有多年前不斷變遷的地理淵源,使得傳統的農業和畜牧業在當地一直不是特別發達,對於農家肥的使用,便也有所侷限。
一直在城市裡長大的寧知星起初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她是在看到《科學養豬技術集錦》中關於經濟價值這一篇章時,才想到了這個關鍵點,而這恰恰是現在就能用上的。
誰讓化肥現在才推廣沒幾年,且在可以看到的幾年內,都因為額外的經濟開銷很難成為使用的主流產品。
正好,那幾本書裡有一篇關於養豬的文章提到了農家肥的使用,寧知星便主動地拿到小叔面前,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這不,問題一出,寧振濤也解決不了,他哪知道為什麼當地不用?便熟練地將這問題丟給了自己的「行走外掛」廖旭東。
廖旭東一聽問題,不由地陷入了沉思。
他之前在上課時,便聽了一位外地的老師說他們那的養殖規模,在聽到說國家政策下達後,他們那邊能做人一戶人均一頭豬以上時,他都聽懵了,這在本地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至於為什麼,他說實話,當時只覺得是村民們嫌辛苦嫌累,或者是覺得養豬的收益不高,畢竟豬是要吃糧食的,之前自己都養不活,怎麼可能費心養活豬?
可現在一看,那時候的猜測竟是恍若描邊大師般只中了一點邊角。
糧食是問題沒錯,可這歸根結底,就是付出和回報的問題,當養豬給人的感覺是不能回饋更多的經濟價值時,誰會想要養豬?
廖旭東深覺自己這到大河村實踐那就是啪啪打臉的過程,認知一次又一次地被顛覆。
他前段時間還嫌棄其他人說他「什麼都不懂」呢,還真沒說錯,他什麼都不懂,一門心思以為教好他們怎麼養豬就行,卻沒有想到為什麼他們都興趣乏乏,不樂意養。
於是在寧知星的推動下,這農家肥短期實驗便開始了。
廖旭東主動從城裡搬了一堆書,當時眉飛色舞介紹著書籍來源的他,並沒有看到他身後寧振濤那震撼、痛苦又掙扎的小眼神。
廖旭東看完了最後一位「選手」的表現,和寧振濤交換了下眼神,已然能看到彼此眼底滿滿的欣喜。
要知道這段時間以來,他們可失敗了不止一次!
農家肥這東西的用法,若是去找任何一個常用這玩意的老農民,對方都會輕輕鬆鬆地量出用量,可問題要他們給個準確的比例,那他們就面面相覷給不出了。
而他們能找到的文章裡,同樣寫得很「大概」,上下隨隨便便就是幾百斤的差距,對於具體的用量範圍也都是模稜兩可。
當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