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釣魚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個星期後。 蘇府。 依舊是徐雲先前製備發電機的那個小院子裡。 只見此時此刻,院子四周都已經被清理乾淨,連石桌和花木都被挪開了。 整個院落之中。 唯獨在中心區域留下了一個頂部由磚砌拼接成拱形、有些類似棺材的古怪裝置。 裝置邊上則站著老蘇、王稟哥倆、宗澤、王厚、齊格飛以及...... 一位鬚髮皆白卻精神矍鑠的老者。 當然了。 徐雲自然也在。 此時他正全神貫注的盯著拱形裝置內部,眼睛一動不動。 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便轉過頭,對謝老都管道: “老都管,可以停下來了。” 謝老都管聞言,連忙應了聲是。 轉過身,將原本正在抽拉鼓風機的驢給停了下來,並且很有愛心的在它面前放了一大把草: “抓緊時間填點肚子,待會兒還要你呢。” 驢兄: “.......” 徐雲則又看向了早已等候在此的齊格飛,朝他拱了拱手,笑著道: “齊師傅,有勞了。” “公子客氣了,分內之事而已。” 齊格飛朝他回了個很可靠的眼神,帶著幾位工匠走到裝置邊,用鐵棍撬開了一個預設好的蓋子。 隨著蓋子被撬開,一股帶著灼熱的粘稠鐵水,開始緩緩從槽口流入了一個挖好的小塘中。 接著齊格飛按照徐雲先前的囑咐,向著小塘中的鐵水輕而均勻的撒著生鐵粉。 另外幾人則用柳木棍飛快的攪動著。 見此情形。 徐雲內心方才輕鬆了少許。 在華夏古代,百鍊鋼和鍛制鋼是最常見的兩種鋼鐵鑄造方式。 以宋代制器局的成品為例,其中的含硫量大概在萬分之十一,也就是千分之一左右。 先前提及過。 鋼鐵中硫和磷每差萬分之一,效果都堪稱天差地別,截然不是一個概念。 現代鋼鐵工藝也基本上以這個差值,作為品級的界定線,分成普通鋼、高階鋼、特級鋼、特級巔峰鋼、特級大圓滿鋼、半步超脫鋼等等..... 總而言之。 和現代最普通鋼鐵的萬分之五比起來,宋代普通鋼鐵成品差了足足六個量級。 哪怕是拿制器局中最優質的鋼鐵成品相比,也頂多把級差縮短到四點五左右罷了。 因此徐雲抱著‘反正任務是搞事’的想法,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搞了個大的: 他將貝色麥的貝氏鍊鋼法與明末的灌鋼法相結合,又以本土1956小容積爐子為模板,設計出了一個兩立方米的反射爐。 所謂反射爐。 指的是一種室式火焰爐。 燃料在它燃燒室燃燒,生成的熱量則靠爐頂反射到加熱室加熱坯料。 爐內傳熱方式不僅是靠火焰的反射,而且更主要的是藉助爐頂、爐壁和熾熱氣體的輻射傳熱。 因此在設計規格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徐雲這次採用的為磚砌反拱爐底,厚為900毫米左右,由下而上依次為: 爐底鑄鐵板、20毫米石棉板、300毫米粘土磚、100毫米搗打料層,以及最上層砌的鎂磚反拱。 什麼? 你問鎂磚怎麼來? 將菱鎂礦經過高溫煅燒,再破碎到一定粒度後成為燒結鎂砂。 接著壓制過後,就能得到品相上佳的鎂磚了。 考慮到試製備馬鐵蹄的熔體比和深度較小,因此徐雲採用的是129°的反拱中心角.(應該沒算錯,鎂磚300毫米,有沒有人驗算一下) 這樣一來。 爐內溫度可以很輕鬆的達到1600度以上,甚至接近1800。 而除了裝置之外。 徐雲在原料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進。 比如在煙煤在隔絕空氣煉焦,用焦炭代替煤作燃料。 又比如用灌鋼的方法脫碳等等。 當然了。 更關鍵的則是另一個步驟: 增加抽拉的風箱。 這步沒啥資源消耗,更沒啥人力成本,就是比較累驢。 接著又過了一會兒,齊格飛朝徐雲舉手示意: “王公子,鐵水已成海綿狀了。” 徐雲快步走到槽口邊,剛一近前,便有一股灼熱的氣息湧了上來: “齊師傅,生鐵屑都加好了嗎?” “加好了。” 徐雲見說一點頭: “那就把鐵水切塊盛起,放到第二層,通入氧氣。” 齊格飛在先前已經練習過了相關操作方法,因此沒費多少功夫,便將灌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