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語忍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周恪頗為讚許的看了她一眼,「一方面官府管轄嚴格,另一方面船廠人員一旦外逃,根本沒有別的造船廠可以收留。所以他們不敢也不能外逃。一旦外逃不是被官府抓住就是沒了生計被餓死。所以只要我們願意高價挖人,必定會有人前來。」
沈遊笑了起來,「這樣一來,你我的任務就明確了。我負責開設養濟院和主管災民一事,你負責挖掘船廠人員和開設鹽場。等到船廠建成,港口也就建起來了」。
周恪迅速跟上,「港口一旦建立成功,私鹽、椰油等便能貨通兩京十三省。人員運送也更為便利。」
兩人相視一笑,異口同聲。
「合作愉快!」
作者有話要說:以下全是科普,不想看的小可愛可以跳過去。
1明朝的疆域管理是軍事和行政並重的體系。兩者合二為一才算完整的明朝。
行政系統即六部即六部—布政使司(直隸府、州)—府(直隸布政司的州)—縣(府屬州);軍事系統即五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行都指揮使司、直隸都督府的衛)一一衛(直隸都司的守禦千戶所)—千戶所。
而都察院及其派出的巡按御史—提刑按察司則負責對行政、軍事兩大系統進行監督。——《明帝國的疆土管理體制》(顧城)
也就是說,行政系統與軍事系統各管各的事務。行政體系很好理解。軍事系統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自己管理一部分的疆土,有自己的轄區。但是出自於保密原則,軍事系統的許多東西包括人口、輿圖、賦稅什麼的都是保密的。
行政與軍事轄區相互之間有交叉聯絡,也能夠相互轉換,甚至會出現府衙遷入衛所、或者是衛所人員漸漸失去了軍事意義,慢慢的平民百姓化這種情況。
而明朝出現了巡撫,既能管理轄區內的軍事、也能管理轄區內的行政事務。算作一種管理上的演變。
2文中提到的衛籍不同於軍戶。衛籍就是軍事體系下的衛所人員,而軍戶卻是行政體系下的。一旦這一家的衛所人員缺額,就得從原籍府縣下轄的軍戶中按照親疏遠近補充過去。
但是這是理論上,因為很多時候衛籍和軍戶是混用的,所以看上去就會很有歧義。
3事實上,衛所正軍人數可能在減少,但衛所衛籍人員在不斷的增多。因為一般長子承襲父親的官位、軍位進去當了正官軍,官的長子之外的統稱為舍餘,軍的長子之外統稱為軍餘。正官軍們可能因為買賣、逃跑有損耗。但舍餘、軍餘們卻在不斷的繁衍生息。結果就造成了正軍缺額、衛籍人數增多。
4衛籍人員是可以科舉應考的。李東陽祖上就是衛籍人員。而且衛所也有自己的衛學、所學,類似於府學、縣學。
5料是古代船隻的計量單位,宋代就有了。但這個單位很奇怪,可以指容積、噸位等等各類現代單位。而且計算也非常複雜,所以本文沒有詳述。
最後,以上一切純屬我本人查資料後的理解。如果有謬誤之處,歡迎指正。
第71章
沈遊與周恪商量完畢後參加了瓊州本地的貴婦名媛聚餐。這才發現,瓊州本地根本沒有什麼世家大族,有的是士紳地主和各類族老。乃至於還有一些嫁給了漢人的熟黎。
果然,這些人個個都是人精子,她根本無法說服這些人賑濟災民。一提這話,絕大部分人笑著岔開了話題,有幾個想巴結周恪的意思意思出了點糧食。
沈遊反倒鬆了一口氣,沒人插手最好。
忙碌的日子總是過得極快,港口尚未建成,運送災民還比較麻煩,目前還只有小額災民進入瓊州境內。
相對於災民,沈遊反倒找到了一種新的人力來源——疍民。
這些世代以捕魚採珠為業的人,常年漂泊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