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紅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須臾,素白宣紙被發了下來,上面的墨字是殿試的題目。
只見上面寫著:帝王治天下, 以仁義行天意思。追溯古仁德聖賢君主。堯舜禹湯,唐宗宋祖。莫不以仁愛之心治天下。朕自臨祚, 焚膏繼晷, 不敢稍有懈怠。唯恐置天下於水火, 墮祖宗之遺風。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生之事在於糧秣。今向諸生問策,天大寒,北疆常饑饉, 當何如?
謝棠看著那行墨字,沉吟了許久, 撩起袖子磨起了桌子上的墨錠。
眾貢生剛剛看了一小會兒卷子,還沒有想好要怎麼寫這篇策論。就聽到了陣陣腳步聲。眾人偷偷地瞥了幾眼,忙收回自己的視線。原來這腳步聲的主人正是皇帝、主考官、內閣的幾位閣老, 以及六部尚書。
謝棠繼續磨著墨, 磨好了後拿起狼毫水筆蘸了墨水, 開始在畫著紅線的宣紙上寫著自己的文章。
——子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天子承天之德,治國以仁, 扛天下鼎,夙夜憂嘆,以致今日之河清海晏也。
——天子為北辰,諸公為眾星也。棠微末書生,卑鄙鬥民。不敢妄議朝政。唯糧秣之事,或有幾許言論。」
——中興艱難,然則糧秣之事,乃蒼生大事。農桑之事,為國之築基。不可見棄也。學生有策,書之於下。
——邊疆疆域廣闊,或可加以畜牧,農牧兩得。
——或可開荒,遷移流民至邊牧之地。
——學生聽聞海上番邦有高產作物,產量高且抗旱抗寒,可出海尋之。若得此良種,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學生遊學北疆之時,曾聽聞鄉野老人講種田技巧。始知農間稼穡,亦為深厚學問。故建議以利換取農間巧記,輯錄成冊。可以此通諭天下,以增加山澤糧產。
——邊疆軍戶可屯田。
——可立法度,若饑饉之年投機倒把、屯糧抬價者,處重刑。
……
一字一言,都是實用言語。
一詞一句,都是直接建議。
他已經不想用華美詞藻來感染天子,只想用質樸語言把這張卷子寫完。他每寫一個字,都會想到弘治十二年寒冬裡餓死的北疆百姓,都會想到那年被圍城的時候的無力。
他的一腔熱血,一腔孤勇都被他自己寫在了這張紙上。
他想,既然皇帝出了這道題目,那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他定是要讓弘治帝看到這篇文章的。
如果有了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北疆幾十萬百姓,至少不用餓肚子。
倉廩足而知禮儀,他寫道。若溫飽尚不可得,安有禮義廉恥之心邪?
事實也的確如此。當最基本的生存都無法保證的時候,誰會去管那些其他的亂七八糟的禮儀廉恥?
糧食乃國家之本,亦為軍隊之本。
沒有糧草,怎麼打仗。
他寫地入了神,下筆如有神助。一手極其好看的館閣體落在紙上,抒寫著少年人的良善,理想,與野心。
因為對北疆百姓心懷悲憫,所以良善不滅。因為想要天下和樂,所以理想不死。因為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野心勃勃。
到了午時三刻,謝棠平靜地放下了手中已經被檢查過幾遍的卷子,把它謄抄在答題紙上。墨幹了後舉手示意已經寫完。然後把卷子交給了前來收卷子的中官。
「多謝少監。」謝棠低聲道。扶安搖了搖頭表示不用,然後拿著捲紙往御座前走。
卷子還沒有送到考官的手,韓文就把捲紙搶了過去。看了一會兒那張卷子後,眼睛發亮地道:「陛下。快看這張卷子!」
弘治帝道:「拿過來我看看。」
其他幾位考官眼中露出了不贊同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