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軍調處找到杜二,杜二以為大禍終於臨頭,不想竟是給自己“派差使”來的!
這一下喜從天降!這樣一來。不僅再也不必擔心腦袋搬家。我他媽的不還成了軒郡王的人了嗎?操。別說個貢生,就是翰林,也照打不誤!
徐大少爺就這樣平白捱了一頓狠揍。
徐承煜年紀輕輕,並未有過什麼惡行,因為老爹的緣故,被此無妄之災,似乎有些……不大公平?
這事兒得兩說。
原時空,這個徐承煜。可是一隻真正的“梟獍”。
食母之鳥曰“梟”,食父之獸曰“獍”,徐承煜很符合這個標準。
野史筆記的說法,是八國聯軍入北京城,徐桐決意自盡殉國,希望兒子陪他一塊兒“全節”。徐承煜一口應承,但服侍老爹上了黃泉路後,自己卻逃走了——放了老爹的鴿子。
後世論者,也基本持類似說法。
然而,對徐桐父子城破後的反應。《清史稿》卻有這樣的記載:“聯軍入,桐倉皇失措。承煜請曰:‘父庇拳匪,外人至,必不免,失大臣體。盍殉國,兒當從侍地下耳!’桐乃投繯死……承煜遂亡走。”
就是說,徐桐本來沒想死的,是徐承煜把老爹忽悠得上了吊,自己再溜之大吉。
應該說,有的話,徐承煜並沒有說錯。
徐桐是死定了的——聯軍逮捕徐桐後,倒不會殺他,但是會要求中國政府殺他。判處徐桐死刑,必然是和議的條件之一,且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如果不自殺,徐桐最好的下場就是賜死——他根本無路可逃。
反正都是個死,逃出去也是個死,死的還很不光彩,不如留下來,自掛東南枝,還能夠博個“全節”、“殉國”的名聲。
徐承煜認為,老爹的這個名聲,對保住他徐楠士刑部侍郎的官位,是大有助益的。
所以,老爹趕快去死。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加上了那句“兒當從侍地下耳”,這樣,老爹就不好意思再推三阻四了。
陪徐桐一齊自盡的,是徐氏滿門一十三口,其中,應該包括了徐承煜的母親、兄弟、妻子、兒女。
只餘下了一隻梟獍。
嗯,徐承煜是唯恐老爹一人的血不夠用,不能確保他的頂戴不變顏色,於是,他用上了全家人的血。
不過,徐承煜費盡心機,卻沒有能夠逃出北京城,他落到了日軍的手裡。
後來的事實證明,他逃了出去也好,沒有逃出去也罷,下場都沒有什麼分別。
和議成後,日軍將徐承煜移交給中國政府,他被拉到菜市口,咔嚓一刀。
痛快,痛快。
徐桐之死,並不值得同情。他就算死一百次,也彌補不了對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深重傷害。可是,他畢竟留下了一個“殉國”的名聲,較之剛毅、崇綺、趙舒翹之流,雖然逃了出去,但或自裁,或賜死,終究都不免一死——有的死的還很難看,徐桐的“身後之事”,畢竟順眼了許多。
這個,竟然是拜他生下了一隻“梟獍”所賜。
歷史,實在弔詭。
無論如何,徐承煜挨的這頓打,不冤枉。
當然,原時空的梟獍之行,本時空的徐承煜,還沒來得及做,大約也永遠不會有機會做了,可是,前世因,今世果,小小報應一番,也算天道好還。
兒子流連花叢,荒唐無行,對講道學的老爹,當然有非常負面的影響,可是,這畢竟不是徐桐本人的事兒,如果他和兒子“劃清界線”,譬如,聲稱“趕不肖子出家門”之類——以徐桐的尿性,未必做不出這樣的事兒來。然後,老起面皮,死活不肯請辭弘德殿的的差使,似乎也拿他沒什麼法子。
嗯,一單事兒,分量略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