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回到家的陸軒,衝了個澡,躺在床上想了一會晚上針灸的過程,隨後漸漸進入夢鄉。
周航勇的事情他沒去想,對方很明顯不信,說的再多也沒用。
真說了,人家可能還以為自己詛咒對方,最後鬧的不歡而散,甚至因此大打出手都不一定。
別說是一個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了,哪怕是朋友、鄰居,如果不信任,有些話其實都不好去說。
身體好自然無事,不好,也許會因此結仇也說不定。
當然,求醫者非常恭敬地求醫,上門與否則是次要。
這不是擺架子,事實上,古代名醫常常‘來往病者之家,雖祁苦寒大暑,未嘗少憚,如遇清貧者,時常施與賙濟’,心有悲天憫人之高尚情懷。
很多人就要問,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要求醫不叩門呢?
如果自己有好的技術,為什麼不能主動去幫助別人呢?
事實上從古到今,醫者很少有送醫上門的。
在古代,有個習俗,醫不叩門,有請才行。
古時中醫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坐堂行醫,一種是走訪郎中,也叫做“遊方”。
坐堂行醫的傳統觀念,認為醫生就該坐在診堂中等待患者上門,或者等待別人的延請,也保證有充裕的時間來為病人服務。
如果情況反過來別人會誤認為這家裡出了什麼事情。外出行醫的“遊方”也有行為規矩,如民間過年時醫藥行業忌諱出診,怕“觸黴頭”,除非給雙份診費破災才行。
平時出診,也忌諱敲患者的門,故俗有“醫不叩門,有請才行”的說法。
而且為了保守職業技能的秘密,民間又有醫生郎中“施藥不施方”的說法。醫藥行舊時敬華佗、孫思邈等為祖師爺,不敢稍有不恭,而且如今這些習俗在民間仍舊可以見到。
之所以會有醫不叩門這句話,也不僅僅是因為習俗,還有便是送醫上門,很容易會被人覺得你另有所圖。
換現在的話說就是,作為醫生不要太主動,自個兒跑到患者那裡,衝患者說,我來給你看看病一類的話,對方不僅不會相信,反而會覺得特不靠譜,反感這種行為。
這是患者通常有的一個心理,一來是患者忌諱,二來患者未必認為自己有病,三者患者未必領情。另外,患者自有自己的選擇,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緣分,急也無用。
從心理學來講,一般如果不是自己主動求醫問藥,是很難接受醫生治療的。特別是現在醫患關係不太協調的情況下,太過主動了,反而會引起諸多誤會。
而且中醫治病有其自身的特點,病人對醫生的信任至關重要。
《素問·五臟別論》中就有言:“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有些病,病人不理解中醫的基本原理,對氣血陰陽毫無認識,不信任中醫的診斷和辨證,這種情況下是難以取得治療效果的,或者說是做無用功。
另外,治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各種主客觀因素在變化,病情也在變化,治療方案也需要隨之調整。
絕大多數醫生都不是神醫,奢求藥到病除是不現實的。
如果病人病人對醫生沒有起碼的信任與尊重,就不可能很好地配合,甚至中途放棄治療。
當然醫生也有責任每次將診斷結果和基本病理給病人講解清楚,達成良好的醫患溝通,如果醫生自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也是難免的。
醫不叩門,並非醫者就是要展現自己的清高,為任何人所驅使,只是為了增加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信任罷了。
中醫治病,有效果快的,也有治療過程極長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