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位元帥離開滁州之後,並沒有去找郭子興,而是前往和州地界,同孫德崖匯合。
等到了和州,他們才知道,原來孫德崖所部雖然頗有兵力,但是糧草緊缺,入不敷出,經常也靠著劫掠百姓維持軍用,招來了一片罵聲。
偏偏他們三個沒剩下多少兵馬,就算是搶,也搶不到什麼。
這下子他們也傻眼了,在朱元璋那裡,雖然沒了兵權,但還能吃飽肚子。可是到了和州,竟然要捱餓!
這算什麼事啊?
還不如在滁州老實躺平,做一條鹹魚呢!
原來被剝奪兵權,竟然不是最遭的!
事實上,當下所有勢力,包括元廷在內,都深受糧食匱乏的困擾。如果不是糧草不足,朝廷早就派遣大軍,滅了張士誠,重新拿回運河控制權了。
只不過在這麼一群眼睛冒綠光的餓鬼中間,有一個人,馬上就能擺脫糧草匱乏的窘境。
毫無疑問,這個人就是一心分田屯墾的朱元璋。
老朱在至正十四年的正月進入滁州,隨後剷除貪官汙吏,依附元廷的豪強,又奪取六合等地,接納彭早住等人投靠……不管發生什麼事情,自始至終,老朱都在堅持分田,堅持屯墾。
從上到下,每一個人,每一頭牲畜,每一分力氣,都要投入到糧食生產之中。
甚至連李善長這些文人,都被朱元璋拉到了田裡,跟著去幹活。
二三月的時候,踩在及膝深的泥水裡,耕田,插秧,種植早稻,讓未來的韓國公苦不堪言,都凍出了毛病,腰膝痠軟,夜尿頻多,一度老李都覺得自己提前衰老了。
“李先生,咱讓你下田幹活,不是別的,是想讓你知道農夫的艱辛,也讓你明白,田畝土地,千差萬別。就拿咱們腳下的這塊水澆地,產量就能比旁邊的山坡地多出一倍。不管咱們怎麼均分田畝,都不可能照顧到方方面面,讓每一個老百姓都心服口服。”
李善長連忙點頭,這一點他太清楚了,為了一壟土地,為了一點水源,農村都會發生激烈的爭吵,甚至械鬥,自己人打,跟臨近村子打,甚至鬧出人命,所在多有。
一點田,一點水,就要打死打生,是不是讓一些高高在上,兩手不沾陽春水,甚至關心動物更勝於同類的優質人類,感到不可思議?
人命無價,怎麼能死得那麼隨便?
老百姓也太愚昧野蠻了!
果然是下等的東西,不配和我們同樣呼吸,同樣吃肉……
畢竟在高處久了,也就永遠體會不到小民的艱難。
一家幾個孩子,都張著嘴要吃的,田地裡能產出的東西有限,要交田賦,要交丁稅,要交苛捐雜稅,佃農還要交差不多一半的地租。
多一點水灌溉,多一壟地,就能多產一些糧食,而這些糧食,或許就能多養活一個孩子,不至於在災年活活餓死。
艱難如此,你說老百姓還能不拼命嗎?
千百年來,鄉土農村,土地兼併之下,才是最極致的內卷,退後一步,即無死所,不光自己要死,家人也要跟著死!
老朱的家庭,就在天災人禍之下,卷輸了,家破人亡。不得不去廟裡當和尚,脫離主流社會。
如果不是紅巾起義,或許日後他就是寺廟裡身形佝僂,眼神渾濁,帶著滿腹淒涼的孤獨老僧,槁木死灰一般活著,無聲無息地死去。
朱元璋差不多該是最知道民間疾苦的皇帝,正因為如此,他才瘋狂分地屯田,把心思都用在了糧食上面。
只不過這還不夠!
“李先生,田分了,糧食收回來,下一步就是田賦,咱們還要把田賦收上來,才能養活兵馬。該怎麼收田賦,可是更大的學問!”朱元璋趁著休息的時候,跟李善長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