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雲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後一樣東西,是一把尺。
“尺是幹什麼用的?”周大權問道。
這問題,陳金水都能回答。
他雖然沒有繼承家傳的風水術,但耳濡目染,多少還是瞭解一點的。比如這些工具,大概怎麼用等等。
“這是魯班尺,上面加入了八字,可測量房屋的兇吉。”陳金水說道。
魯班,大家肯定都聽說過。他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而魯班尺產生不久即融合了丁蘭尺,後又融入寸、厘米。是度量、矯正的重要工具。由於其特殊的功能,在風水文化、建築文化中表現最為廣泛。
江楓點頭:“沒錯!是魯班尺。這種尺子,不僅風水師會用,以前的木匠也會使用。”
當木匠在製作供桌神案、門窗傢俱時會使用一種長一尺四寸四分的尺子,尺子上不僅有尺寸,還標明有避兇取吉的文字,那就是魯班尺。
其八個字分別是:“財“、“病“、“離“、“義“、“官“、“劫“、“害“、“本“,在每一個字底下,又區分為四小字,來區分吉凶意義。
“也是清代的物件,算得上是竹雕品吧!”江楓說道。
眼前的魯班尺是竹子做的,上面還有雕刻,所以江楓才說它能算得上竹雕品,或者說竹刻品。
竹刻屬於“文玩清供”,以插屏、筆筒、臂擱、擺件為主,是古代文人雅士等清流階層既實用又賞玩的東西。一件名家手製的竹刻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收藏價值不亞於名貴書畫。
“而且,這把尺子的竹刻技藝很高明,屬於‘留青’手法。”
“留青是什麼?”
無論是周大權,還是陳金水,都是第一次聽。
“我們都知道,竹子皮薄如紙,新伐下來的竹子皮呈青綠色,雕刻時在竹皮上巧做功夫,也就是留下一些青皮作圖案主體,削去大部分青皮露出皮下筋骨作圖案背景,這種手法即為‘留青’,屬於竹刻技藝的巔峰。”
這時候,可能很多人會把竹青和篾青搞混淆,以為是同一樣東西。
但其實,竹子最外層是竹青,幾乎就是一層竹膜。
去掉竹青,我們還能看到一層青色的皮,那是篾青。
篾青是竹子最細密的部分,常用來製作浮雕和透雕,最常見的筆筒即屬於“篾青”刀工。篾青的特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變紅,而且越老越紅,越把玩摩挲顏色上得越快,給人豔而不俗的感覺。
“所以‘留青’又叫‘皮雕’,雕刻的難度大。”
留青竹刻在唐代開始流行時,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將圖文部分留下,其餘部分刮掉;所刻的紋飾,也只是進行陰陽文或陰文雕刻,只有花紋的變化,而沒有雕刻技法的變化。
明末竹刻家張希黃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他利用竹筠、竹肌質地色澤的差異,以竹的外皮刻圖紋,將剔除青皮後的竹肌做底,首創出陽文淺浮雕的留青技法。
這一時期,許多竹刻名家都兼精書畫,他們從書畫藝術中汲取養分,以充實竹刻藝術,無論題材、技法,都與書畫藝術緊密結合。
也因此,大大提升了竹刻的藝術價值。
“竹製品也不易儲存,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傳世品。
明代的竹雕風格大多渾厚質樸、構圖飽滿,刀工深峻,而且線條剛勁有力,圖案紋飾佈滿器身。
而清代前期的竹雕製品帶有明代的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豐富多樣,淺刻、淺浮雕的技法同時並用。
這把魯班尺,明清時期的風格並存,所以我